她们不瘦,却一路出圈:6位女星把“健康即美”拉进主流的二十年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4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很多人以为娱乐圈只捧“白幼瘦”,可2025年两件事把这个结论敲碎:张雨绮穿深V皮衣在成都车展大方亮相,56岁的翁虹在杭州再演“猫妖妙妙”,两条热搜把“健康丰满”推回了C位

我盯着评论区刷了十分钟,既有“终于呼吸到正常审美的空气”,也有“过度消费身材”的质疑,这种拉扯,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

这事得从2004年说起

一个化妆师临时顶替上场,成了命运的拐点

关婷娜在《马大帅》剧组里忙完演员,再给自己补了口红,灯一亮,她就成了镜头里的她

观众的反馈比谁的口碑更诚实:“这人顺眼”“像真生活里的”

展开剩余90%

赵本山随即把她带到更多戏里,这一带,就是快二十年

她的曲线从来没藏过,角色也不靠瘦撑存在感

我记得一次路演,她穿一件饱和度不高的红裙,站在荧光灯下皮肤是健康的黄白色,笑纹清楚可见,那一刻你会明白,屏幕之外的“真实”,其实更抓人

颜丙燕的故事,锋利得让人心虚

2000年起,她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,整整八年不拍戏

窗帘半拉着,家里有药盒的味道,这些细节她从未卖惨,但你能想象

母亲去世后,她重返片场,几乎靠一部部戏立回尊严

后来拿到8个影后,52岁仍然选择单身

她在一次映后交流里说

“我不想让别人替我做选择,身材也是”

她的礼服从不追求“显瘦”,更像一种态度:镜头来就来,我站稳就好

张雨绮的“直”,不只在嘴上

她会在社交平台正面回应外貌评价

“我开心就好,镜头里看着活人就行”

今年8月,她以坦克品牌“首席体验官”身份亮相成都车展,深V皮衣配黑丝,站姿是典型的“形体课式”开肩,背后是闪到晃眼的车灯

热搜一上,夸与骂齐飞,但我细看了官方侧面照,她的肩颈线条和肱三头肌很明显,那是练出来的稳定感

健康和自信,往往比“尺码”更能撑住场

郝蕾讲话有火花

她常说女性不必为身材焦虑,旗袍也好,紧身衣也罢,自己舒服最重要

她在某次首映礼穿了深色绸缎旗袍,评论区有人“身材管理呢”,她回了一句:“我靠角色和台词吃饭”

这句话很“郝蕾”,也很实在

事实是,她在社交平台修图很少,脸部光影甚至保留了法令纹,你能看到一个专业演员的松弛感

那是经验堆出来的气场

江珊的“韵味”二字,是时间给的礼物

从《过把瘾》开始,她就不是骨感路线

五十多岁后,身形更圆润了,但镜头里她轻轻一个侧身,肩线和耳坠摆动的速度很慢

这种未经抛光的从容,反而更耐看

有观众说她“像一盏慢慢亮起来的灯”,我也认同,特别是在舞台谢幕时,她习惯把花束往边上递给搭档,这个不抢戏的动作,看一次记一次

蒋欣是“壮实”的代表词

她身高一米七一,镜头前显量感,演大热剧时就常被说“块头大”

她自己说过,胖不是缺点,只要健康就行

有次采访她笑着提到,运动手环记录她每晚走一万步,有时会超到一万三,这类不刻意“卷瘦”的日常,构成了她稳定的体态

她不苛责自己,观众反倒觉得安心

六个人拼起来,是一条清晰的时间线:

从2004年的“意外上镜”,到2025年的“主动发声”

她们用作品、选择和公众表达,慢慢把“瘦即合理”的旧脚本撬开了一个口子

这股风不是空穴来风

2025年,中国影协在“新大众文艺与电影美学观念新变”研讨会上就提到

“健康美、自信美”应走到舞台中央,电影创作要适配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审美

这种话放在会场里常常很“正”,但你在剧组看,就成了很具体的小事,比如服化道不再一味收腰到极限,灯光也不再死抠瘦脸角度,演员的舒适度被写进了执行表

争议也在同年集中爆发

2025年3月,某平台发布“中国最丰满女星”榜单,柳岩、张雨绮等上榜

有人说这是审美多元的标志

也有人指出“以身材论美”仍是另一种物化

我倾向于把这当作一次“急刹车”,让我们在“拥抱多元”的旗号下,别把评价再次锁死在身体上

到了8月,环球小姐中国区“最佳身材奖”给了丰腴体型的16号选手张雨曦

组委会甚至公开了AI评分系统

,强调她的“肌肉密度”和“舞台感染力”

我看了那段走台,她的转身完成度很高,核心力量足,但评论区还是有人问:“丰腴≠美吧?”

这种拉锯,其实让话题更扎实——美的衡量必须回到可证的维度:健康指标、技艺完成度、镜头表现力

全球的回声同样显著

2025年美国健身市场数据显示,72%的成年人把“健康体态”列为首要目标,45岁以上健身房会员占比涨到42%

健康与审美的联动,才是真正可持续的答案

GLP-1药物在控制体重上的流行,也把更多人推回到训练和管理上

“瘦”不再是终点,“能跑、能睡、能扛事”才是

日本这边,叶山小百合以“大龄新人+肉感美学”切入,三年内从深夜剧走到社会题材主角,还兼任编剧

粉丝数破百万,被媒体评价为“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典范”

不同文化里的同一股潮流,指向了一个朴素结论:当我们不再把身体当成唯一货币,内容和专业才能抬头

我也在想

为什么“丰满”这件事,总要被讨论成“对抗”?

可能是因为它牵涉到更私人也更公共的东西:自我感受与他者目光

比如张雨绮在车展现场,举手投足都是高能场面,但她转身与工作人员低声确认流程的那一下,你能看到职业性的克制;

再比如翁虹在宋城再演猫妖

身段圆润了,可扇子开合的节奏依然干净,那是舞台训练留下的肌肉记忆

这些微小事实,比任何口号都能安抚焦虑

当然,我们得分清“事实”和“感受”

事实是:关婷娜意外出道后稳定工作近20年;

颜丙燕为母停工8年并拿下8个影后;

张雨绮在2025年8月担任车展首席体验官引发热议;

翁虹在9月因再扮经典角色登上热搜;

行业研讨会明确强调“健康美、自信美”

感受是:她们给出的不是反叛,而是“更舒展的活法”

这种舒展,有时是礼服选择的宽松度,有时是接受镜头下的真实皮肤纹理,有时只是拍完戏

在片场门口吃完一碗热汤面也不避讳的心安

我不想把她们神化

也许她们也在某些深夜对着镜子叹气,也许也穿过勒得喘不过气的礼服

这是职业的一部分

可回头看

她们确实推动了“多元审美”的车轮往前挪了一截

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像春天里土壤一点点松动,新的芽不是一天冒出来的

对观众而言,最现实的变化是:选择变多了

打开剧集,你能看到不同体态的女性在演不同类型的角色,而不是统一的“纸片人”模板

品牌的选角也更愿意尝试“非典型”,哪怕是车展这种强调视觉冲击的场合,也能容纳不止一种身材逻辑

选择多了,焦虑就有地方可以放下

写到这里,我还想放一个小问题:当我们夸赞“丰满即美”时,能不能把焦点往前推一步——“她做得好”是否可以先于“她长得好”?

当“做得好”成为最先被看见的理由,身材就不必承担那么多意义

对创作者,对演员,对普通人,都是如此

最后,想把一句话留给屏幕前的你:美,不是一条尺子的刻度,是你身上那些能被日常证实的东西——呼吸顺畅、步伐稳定、眼神有光

当一个行业愿意为此让路

当我们在评论区学会慢半拍地看清楚再说话

多元审美就不是口号,而是正在发生的生活

她们不瘦,却令人信服;

她们的故事并不传奇,却足够真实

这就已经足够好

发布于:云南省

上一篇:美国可可期货涨逾5%
下一篇:没有了